黄山有世界级的风光,徽州有独步天下的人文,而这两处胜景还在同一地区。这样堪称文武双全的旅游资源,放在哪一个省,这个省都必是旅游大省。 可是拥有黄山和徽州的安徽,在2018年就跌出了全国旅游产业排名的前十。 而“黄山”和“徽州”到底谁该成为这一地区的名字,也在网上争论不休。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 距离第十名江西仅差1.51分 见上图,安徽排名31省市中的第11位,旅游产业指数相距第10名江西只差1.51分。 江西2018年游客数量增长19.7%,收入增长26.6%,而安徽这两个数据是15.2%和16.8%,因此江西大概率是挤掉了安徽才进入前十。 其实第7名河南也仅有78.64分,而第15名湖南的指数是70.14。进步快不但能杀进前十,还有望进入前七;成长慢,则可能在一两年内跌出15名之外。 安徽的趋势并不好。 通过细分指数表可以看到,安徽最拖后腿的是运营,白白糟蹋了奇高的资源禀赋。 / 安徽旅游资源位列全国第6 在资源详情表中可以看到,安徽的资源指数高达99.79,高出31省市中值近50%,在资源排名中位列第6。 其中景区数量傲视群雄,由此可见对于传统旅游资源的运营,安徽是非常尽心尽力的。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文保单位数量都不少,旅游产业的底子确实不错。 但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严重偏低,作为拥有徽州的文化大省,这十分不应该。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看作未来旅游发展的资源库,当观光游失宠之后,体验游、休闲游、文化游会占据主流。而只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这些新型旅游才能玩出花样来,从而吸引到游客、留住游客。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自主申报,政府的主导和重视会直接影响数量的多少。 / 游客消费偏低,运营缺乏深度 再看运营数据,安徽旅游的运营指数排31省市第17名,低于中值,和临近四省市差距巨大。 人均收入最低,说明安徽人在旅游产业上收益很小。 游客人均消费偏低,说明运营缺乏扩展和深度,应该只是集中在门票、住宿、交通这些基础收入上。对于旅游产品的开发不足,没能跟上市场变化。 百度指数偏低,宣传不够。从实际感受上也是如此,缺乏整体包装,对于黄山和徽州如何相辅相成没有筹划,对于省内其它景点更缺乏系统的形象串联和打造。 / 未来发展趋势不乐观 上图为安徽和其它省份游客数量的历史对比。 最显眼的是贵州与安徽的剪刀差,还有河北步步紧逼。福建则很佛系的样子,似乎威胁不大。 / 再看收入走势图,发现形势更加紧迫。不要说一骑绝尘的贵州,河北也超越了安徽,而福建的增长趋势也比安徽好,超过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安徽走势波折感也超过其他三省,2011和2012年走势非常突出,可惜趋势未能延续。2016年后虽然也有加速趋势,但幅度不如其他省份,2018年增长出现放缓迹象。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一些导致这一状况的外部原因,下面我们看看安徽省内部的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 旅游住宿配套指数全省偏低 先看住宿情况,安徽挺让人意外的,从合肥开始全省的住宿配套都不足。 合肥住宿指数只有12.39,不如太原、南宁。 黄山作为旅游那么成熟的地区,住宿指数也严重偏低。比如北海是21.04,三亚是27.55,秦皇岛是33.17,连恩施都有11.45。 当然,这一指数未必反映的是真实的住宿行业情况,因为数据来源只是携程一家,如果没有在携程登记就不会被统计进来。比如合肥显然不会只有一家农家乐,但大多数农家乐都没有资格进入携程的平台。这一现象倒不仅仅是安徽才有,别的省市也是如此。 但是携程作为现在处于垄断地位的住宿预订平台,如果某一地区大量的酒店、民宿没有进入这个平台,本身就是一种运营不畅的表现。毕竟这是一个触达游客的重要通道,没有理由放弃。 徽州很多古村落都适合开办民宿,但门票却成了制约其发展的拦路虎。 说回安徽住宿,自黄山以下的数据也是惨不忍睹,在我记忆中安徽是指数在1以下最多地市的省份。 比如池州拥有九华山,竟然只有0.56的住宿指数。这充分说明整个安徽的旅游相关产业开发、运营都非常差。这也是在运营数据中,游客人均消费偏低的主要原因。 / 黄山旅游人均消费仅830元 马鞍山的统计公报缺失旅游人数,因此人均消费也算不出来。 这是安徽各地区2018年的旅游产业数据,按照旅游收入排序,最扎眼的就是黄山仅排在第5名。除了名次,黄山游客人均消费也仅有830元,要知道黄山景区仅门票和住宿、交通费用就不止这个数字了。 各项数据都还不错的是合肥,但是作为省会这个数据里其实掺杂了很多商务消费。另外合肥显然并不具备一个国家级旅游目的地的号召力,就算有商务加成,旅游收入是黄山的三倍多也非常说不过去。 徽州有着很多人向往的生活场景,如何将之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收入,是摆在安徽旅游面前的一道难题。 比如福建,厦门的旅游收入全省最高,力压福州一头。就算考虑到黄山并不具备厦门那么强大的周边产业支持,但517亿的旅游收入也太低了。 湖南张家界的这一数据是756.8亿,河北张家口是859.4亿,山西大同是620.9亿。 和黄山处于同一级别的桂林,2018年的旅游收入为1391.75亿。 应该成为安徽旅游产业龙头的黄山,并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但浪费了大好资源,还拖累了安徽旅游产业的发展。 / 全省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 最后再看一下在安徽地图上,旅游产业收入前几名地市的分布。 算上没有标注出来的马鞍山,前八名都是中南部地市,北部地市全部落选。 显然这和自然条件有关,北部都是平原,中南部有山有水。但这也不仅仅和自然条件有关,前面已经说了,全省整体偏弱的情况其实是北部地市的机会,但显然北部地市放弃了这一机会。 / 排名或将持续下滑 最后总结一下: 应该做龙头的黄山去当了小弟,更可气的是黄山地界的徽州连名字都快听不到了。省会合肥靠行政优势,当了龙头,但资质不佳难堪重任。而安徽省内又缺乏湖北恩施那样力挽狂澜的闯将,最后的结果就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名次被其它省市超过。 深层次的原因是,安徽早年旅游发展的太好,在观光游大行其道的时候曾经风光无限,现在依然在依赖以往的成功路径,而缺乏旅游产品创新和现有项目的改进。没能跟上旅游市场的进化发展,已经不适应现在市场的需求。 如果安徽旅游认识不到这一点,不采取有效措施彻底转变,产业排名会继续下滑。很快我们就会在第15甚至18名的位置上看到她的身影。
9月2日,在孩子们开学的第一天,黄山区委统战部组织部分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共聚一堂开讲“第一课”,正式启动黄山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的筹建工作,区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张小菡、副部长徐天顺参加座谈。 会上徐天顺首先介绍了黄山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筹备的背景、意义和有关政策,指出黄山区作为知名的旅游城市,聚集了非常多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黄山区新的社会阶层联谊会的成立能让他们在为黄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有一个共创、共建、共享的平台。 与会的新媒体界代表孙华平、非公企业界代表熊学慧、文化艺术界代表蔡永胜、中介组织界刘士山及自由职业界代表叶扬等人就黄山区新的社会阶层联谊会筹备组人选和会员推荐等工作进行了详细讨论,确定了筹备的工作计划。会议还推选徐天顺为黄山区新的社会阶层联谊会筹备组组长。 张小菡总结指出,成立黄山区新社会阶层联谊会,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的重要举措,希望与会各位代表能同心协力,加快新的社会阶层联谊会的筹备进程,聚集各界精英人士,共画一个大大的同心圆、共建一个“同心荟”,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同心”力量。
众所周知,安徽和上海都属于华东地区,安徽人也特别喜欢到上海来发展,在我们的印象中,安徽离上海也是特别的近,但是从地图上看,安徽和上海并不交界,从安徽到上海,要么经过江苏省,要么就要穿过浙江省,但是可能大家并不知道的是,在安徽的地图上有这么一块地方,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安徽,但是却是上海的飞地,那就是上海黄山茶林场,这块地方的行政管辖权,属于上海市。 现在被称为上海茶林场的地方,其实在当初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茶林场,另一部分则是林场。安徽黄山地区属于中国传统的几大名山之一,旅游资源丰富的同时,也盛产黄山毛峰这一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名茶,为了更好的发展与开发,黄山地区的茶叶资源,国家在1955年的时候决定成立黄山茶林场,但是很奇怪的是,这个茶林场的管辖权不属于林业系统,居然是归口公安部门管理,意不意外?惊不惊奇?在安徽省公安厅精心经营了十年之后,这里的归属再次发生了神奇般的变化,这里作为上海市农垦局之下的国营农场被移交给了上海市管理。而在1966年,经过安徽,上海两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协调沟通之后,原本属于安徽的黄山林场,也被在焦点了上海市进行管理,上海方面将茶林场与林场两个单位合二为一,仍旧被称为黄山茶林场,进行统一管理。 由于黄山茶林场作为上海市在安徽省的一块飞地,全部由上海地方的力量来管理,所以在特殊年代,一代又一代的上海知识青年离开了上海,来到了这块地方甘洒热血写春秋,在这里生活的上海知青及其家属总共达到了上万人的规模,在这里逐渐形成了安徽的小上海的局面。在这些知识青年挥洒青春,挥汗如雨的努力之下,黄山茶林场被建设得有声有色,不少知识青年在这里奉献了青春之后,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不愿意再回到原本的老家上海,而是把自己的亲戚家人全都搬到了这里,决定扎根这片热土,在这里你可以顺畅地用上海话进行交流,丝毫没有任何障碍,反而上海本地因为外来人口的增多,使用上海话的频率较之以往大幅降低。 黄山茶树林地区由于地处黄山周边,空气非常的清新,是个十分宜居的美丽地方,在这里的物价并不算高,绝对属于一个养老的好去处,对于来自上海的人来说,在这里可以享受上海的医保体系,在这个远离尘嚣的地方生活,是一件极其让人感到舒适的事情。
蒋家山遗址公园遗址位于黄山区城南约4公里的甘棠、耿城两镇交界地段,是皖南地区最大一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从现有的出土文物推断此遗址年代距今4500至6000年,是黄山最早的遗址之一,也是面积最大、堆积最丰厚的遗址。 该工程项目,坚持以遗址本体为主,先保护后利用,根本目的是保护,有效利用是手段,在保护遗址历史价值的同时,起到彰显城市名片的作用,构建城市特色历史文化,带动城市利用发展, 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集“研究、教育、游憩”为一体的文化遗址公园。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主次入口景观、园路栈道、文化景观墙、绿化亮化、遗址文物展示厅、遗址文化雕塑、管理房等,目前已进入扫尾阶段,4月底完成全部建设任务,5月1日正式开园。
据生态环境部消息,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安徽省太平湖风景名胜区内违规建设房地产等项目,要求安徽省抓紧研究制定整改方案。2021年4月,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安徽省督察期间,对相关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了重点关注。督察发现,太平湖流域违规开发项目整改工作推进不力,局部生态破坏问题依然突出。一、基本情况太平湖位于黄山市黄山区境内,因其极具保护价值的景观资源和湖泊湿地资源,先后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原国家林业局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湿地公园,是安徽省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太平湖沿岸2017年以前长期过度开发,大量房地产、酒店和旅游度假村项目持续开工建设,湖泊自然岸线被侵占、景观和湿地资源遭受破坏,部分项目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批复后仍违规上马,甚至一些项目占用太平湖水域,直接建在湖面上。针对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的问题,安徽省委、省政府整改方案明确,严格按照省政府批复的《太平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5—2030)》,全面清理规划红线范围(沿湖岸线30米控制范围)内的项目,制定从严、明确、可行的整改措施及整改时限。二、主要问题(一)督察整改工作打折扣督察发现,黄山市制定了具体的整改方案,但黄山区没有对规划红线范围内项目进行全面排查清理,在落实整改要求中打折扣,仅对5个项目进行了整改,未将位于规划红线内的其他6个项目纳入整改范围。2019年省级督察进一步指出相关问题后,黄山区仍然无动于衷,截至目前,其他6个项目的整改工作没有实质进展。本次督察进驻后,黄山区才进行排查,发现湿地范围(涵盖了风景名胜区规划红线范围)内存在30个违规项目,涉及建筑面积达63.5万平方米。图1 仍被部分违规项目侵占的太平湖岸线图2 项目建设导致湖岸滑坡图3 位于太平湖风景名胜区规划红线范围内未清理的违规酒店项目(二)整改销号不严不实黄山区政府急于甩掉“包袱”,在没有全面认真排查、彻底整改的情况下,多次申请对该问题进行销号。2018年4月,黄山区以“5个违规建设项目已整改完成”向黄山市政府上报销号请示,市政府即向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转报了销号请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未严格落实省整改方案中“全面清理规划红线范围内项目”的要求,即复函认为“整改基本达到整改方案要求,可按规定途径向省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销号”。2018年7月,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对太平湖违建项目整改情况进行现场复核时,虽关注了重点整改的违规房地产项目,但未对照“全面清理”的要求对岸线30米范围内的项目进行认真核实,仅针对黄山区上报的5个整改项目提出“补充整改实施方案、细化整改措施”的要求,并于同年10月向省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复函,对整改任务予以通过验收,提出待补充完善资料后,经复核确认再进行公示销号。2019年3月,风景名胜区管理职能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移交至省林业局。同年8月,黄山区在补充完善有关资料后再次上报销号申请,黄山市政府11月行文申请验收销号。省林业局虽要求黄山市全面排查清理规划范围内项目,但未深入实地进行认真核实,且在省级督察指出“太平湖风景名胜区内仍有11个项目部分建筑在岸线30米内”后,仍未要求地方将其他项目纳入“全面清理”范畴,在2020年6月对黄山区上报的5个项目进行实地查看后,于同年11月复函予以验收销号。(三)涉林改造项目水土保持措施落实不到位太平湖周边森林生态系统对流域涵养水源起到关键性作用,对保持良好的长江水生态具有积极影响。近年来黄山区在太平湖流域陆续实施经济林改造项目,这些改造项目从民生出发,本为好事,但督察组对太平湖流域10个经济林改造项目(涉及面积约2300亩)进行现场检查发现,有6个项目在实施改造过程中标准不高、未按照《安徽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已经造成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此外,一些经济林大量施用肥料和除虫药剂,对太平湖流域水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图4 水土保持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山体滑坡图5 水土保持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水土流失三、原因分析黄山区相关部门没有真正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在推动太平湖违法违规项目整改工作中不敢动真碰硬,浮于表面。黄山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把关不严,监督不力,在督察整改工作中存在失职失责情形。安徽省相关部门在整改验收工作中未依法依规严肃审核,销号流于形式。督察组将进一步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并按要求做好后续督察工作。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